趁在隔离的空档期间组了台 NAS,自然而然的安装了 FreeBSD 和将数据拜托给了 ZFS。时间过得很快,回想接触这个系统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初次接触 FreeBSD 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自己的 MMX 166 笔记本装的还是 Slackware、实验室有台机子装的是 FreeBSD 4。由于次意外的断电,实验室的这台机器由于硬盘故障无法启动,当时作为兼职的运维只能我先去看看能不能解决。
那时候 FreeBSD 直观的印象其实很初步,就是配置方面和 Slackware 差不多,同时也体验到了 ports 的好处,就是至少不用像 Slackware 一样满世界的找 tar.gz
包了。
那时候「水云间」的 BSD 板块还是比较热闹的学术氛围浓厚,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奇迹淫巧」各种各样的 shell 脚本和配置文件。那时候的我们年轻而且还气盛,和争论 Vim、Emacs 哪个好一样,争论 GNU/Linux 和 BSD 之间孰优孰劣(现在是 Android 和 iOS 了吗?)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热闹看得不亦乐乎。
再往后工作了以后就忙碌了很多,去「水云间」的日子也少了。在本世纪的头个十年,技术方面的发展非常的迅猛,「把玩」技术的时间也不会很多。我的主要系统也从 Slackware 往 Debian 上面迁移到后面买了台 Mac 就一直用 macOS 至今。
FreeBSD 的发展也是一路过来,版本从 4 一直到现在的 12,还是一路保持着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原则。当然FreeBSD 的「Simple」其实不是「简单」的意思,而是简洁。
安装好新的系统以及软件包以后,只需要拷贝应用的配置以及 /etc/rc.conf
还有 /boot/loader.conf
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开玩笑的说,这类的 BSD 系统是努力让管理员尽可能的快的遗忘掉它,因为知道使用 FreeBSD(以及 BSD 系列)的管理员,是知道拿它去做什么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眼看着份额却越来越低使用得人甚至讨论的人也是越来越少,而 FreeBSD 还存在的原因之一吧,哈哈。
的确 FreeBSD 从学院的背景走出来,很多地方不像 Linux 那么「分裂」以及「随意」,所以在 FreeBSD 安装盘里面有很多「年代感」的文件(所谓的传承?)。
FreeBSD 还是会时不时得给我些「小惊喜」。回到我的那台 NAS 上,我曾经需要给阵列卡加上监控和配置。LSI 厂商其实提供了 MegaRaid 等工具,在 FreeBSD 下其实官方已经提供了 mfiutil 这类的工具可以直接使用,同时参数和命令比 MegaRaid 更加的清晰。
FreeBSD 的在这个方面做得是两个极端,要么就是没有提供任何的支持,要么就是有非常完善的 Manual 以及 Handbook 说明。同理,对于 ZFS 方面的支持也是类似。除去协议方面的问题先不谈,我保守得至今还不敢在 Linux 生产环境下使用 ZFS,这已经是我的个固有的印象,而 FreeBSD 能做到开箱即用。
FreeBSD 的 slogan 现在变成了「The power to serve」。但 Linux 在应用层面 Docker 以及 K8S 等工具完全改变了传统运维的方式,这我在 FreeBSD 下是没有找到任何与之对比的杀手锏的(你问我 Jail?凑合吧…)。
在我看来,未来 FreeBSD 相对 Linux 应该更加下沉,无法让应用开发接触到了。它在底层存储、数据库、防火墙和网关还会继续占有一定的使用场景。对对,如果你说 macOS 甚至 Switch 也是 FreeBSD (或者和它有关系)的话。
FreeBSD 除了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势,我个人对于 FreeBSD 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情怀,也是让我继续使用这个系统的原因。好比上面说的你十几年前的 rc.conf
不加修改扔到最新版本的 FreeBSD 还能兼容一样,当全部初始化时候出现 login 提示,这一切都给人感觉通过时间沉淀已经升华到另外一样东西了。
前几天,在之乎上看到个问题「现在使用 FreeBSD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现在学 FreeBSD 有必要吗」等等,只能轻轻的笑笑。其实,正式知道和使用 BSD 这些系统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些已经年过三十正在慢慢失去了折腾的时间和精力,或者已经在办公室里拿着保温杯泡着枸杞看着 KPI 担心脱发的那帮人了吧。
回想起如果那个下午没有意外的断电,可能就不会接触 FreeBSD 更不会有十几年的陪伴。但现在看过来,还是不后悔时间花在每次 /usr/ports
目录下等待 make install
完成屏幕暂停的时候吧。
因为,FreeBSD 以及 Slackware、Makefile、Vim… 等这些名词,毕竟是我的青春呀,笑(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