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上次是在 2009 年。我是个至今还能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认知季老是在其身后,而知道他的作品则更晚。
当初《牛棚杂忆》这本书是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一起看的,说起来很巧它们各自的作者是再差不多时间作古,而同时这两本书同样是记录了那十年的浩劫。因此,我总是会将这两本书做对比。
当年的《上海生死劫》所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比《牛棚杂忆》大得多,原因不仅仅是郑念她比季老更为悲惨的遭遇,也同时是因为季老在那本书中的文字更像是平淡无奇的回忆录。
时隔三年再读《牛棚杂忆》,而此时本人的心境与三年前也亦然不同。拿到书本想随便翻阅然后放下,不想就变成了细细品读然后竟然将整本书又重新读了个遍。
其实,个人对于季老的印象不深,甚至对于其研究的领域也不甚了解。因此,我只能从《牛棚杂忆》这本书描述对于季老的印象。
在那场浩劫中对比郑念丧女的痛苦,季老无疑是「幸运」的。从《牛棚杂忆》其中幽默调侃,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多的是在自嘲。然而细读文字,其实季老所承受的痛苦和冤屈,不比郑少许多。
他说过,「不厌恨,不仇恨」。
即便季老成书是在那浩劫后的十几年,那些尖锐的话语在我们这篇土壤中还是没有存活的环境(这佐证了为何《上海生死劫》只能在海外出版)。所以,季老选择了用种温柔的方式诉说和释放其痛苦。
有段季老回头对于那十年的总结,季老自问自答「国人有无反思?没有,完全没有」。这让我苦笑不堪,我应该是个悲观主义者 -- 季老您可曾了解,恐怕在您作古后的数年后,或许也不能会有您说的总结和反思。
四十年的光阴逝去,其实浩劫还没有就此结束,甚至会随时再来。《牛棚杂忆》存在的必要,就是温柔的告诫我等后辈们,他们是曾经经历过怎样痛苦的年代。
…
回到这书的本身,它现在是季老自选集中的其中一本,同时再推荐再看季老的《佛》、《读人生》、《读国学》等几本。我个人觉得,这几本应该是自选集中最能说明大师造诣的作品了。
然而,季老的有些书(例如《佛》等)在我目前读起来还是略感沉闷和晦涩。这就好比我几年前的初次读《牛棚杂忆》一样,还没有到高度去领悟吧。
那么,几年后我再回来看看。
-- EOF --
簡潔風最有愛了
貌似很有感觉啊
《牛棚杂忆》我也看了,看这种类型的东西是要看心境的!
为什么在mac下的reeder阅读器上订阅你的博客,看不到文章呢?
您使用 rss.gracecode.com 试试?
可以了,谢谢~
应为身后,而非生后
的确,已更改,感谢